在10月10日,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萨莉·科恩布鲁斯(Sally Kornbluth)发出的一封拒绝信,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封信标志着MIT成为首个明确拒绝特朗普政府“学术卓越联署协议”的高校。这项协议原本承诺通过提供优先获得联邦科研经费的机会,来促使学校加入其中。
此次风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月1日,当天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向包括MIT在内的九所顶尖大学发出邀请,提出一项名为“学术卓越联署协议”的政策框架。该协议看似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要求各大高校在招生、成绩评定和资金配置等方面,强调能力导向与客观衡量标准。协议规定,国际学生比例不超过15%,五年内不得上调学费,并禁止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或性别等因素。
展开剩余84%表面上看,这些条款似乎在推动教育公平与择优录取原则。然而,MIT并未被这些看似积极的条款所打动。科恩布鲁斯在回信中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无法支持这一协议。”她进一步说明,协议中包含一些“无法接受的基本立场”,这些内容可能侵害校园言论自由,并削弱院校的自治权。更重要的是,协议要求以联邦资助作为交换条件来干预校务决策,MIT认为这一做法与其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
MIT坚信,科研资金的分配应当完全依据学术成就,而不是由高校是否服从特定行政指令来决定。尽管这种态度显得理想化,但在当前高度分裂的政治环境下,MIT敢于公开反对这种协议,无疑需要很大的道德勇气。毕竟,联邦科研预算对任何研究型大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放弃优先资格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科恩布鲁斯并未表现出丝毫的退让。她在信中列举了MIT的多项实践,证明学校一直以来都在坚持能力本位的选拔机制。MIT是全美最早在疫情结束后重新启用SAT/ACT标准化考试要求的学校之一,超过80%的本科生毕业时无需背负贷款,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仅为10%,显著低于协议中规定的15%上限。她的意思非常明确:MIT早已践行了更高的标准,不需要外部协议来证明合规性。
从深层次来看,MIT的反应不仅是捍卫学术自主权,也显示出对政府动机的高度警觉。尽管白宫声称该政策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实际上它通过财政杠杆试图改变高等教育的运行逻辑,并推行特定的政治议程。MIT认为这种做法把大学变成了政策执行的工具,而非独立的学术探讨阵地。
对于MIT的拒绝信,我们还必须从法律角度分析。MIT的决定并非出于情绪反应,而是基于对法律的深刻理解。美国最高法院在1987年的“南达科他州诉杜尔案”中确立了一项原则:联邦政府有权附加拨款条件,但这些条件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且不能构成过度的强迫,使受助方陷入“别无选择”的困境。MIT显然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提案已经超出了这一法律界限。
在信中,科恩布鲁斯还特别强调了思想自由的重要性。MIT一直坚信,学校必须允许多元化的声音存在,并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展开对话。为此,学校制定了《学术自由与表达声明》作为行为准则。她的表述实际上暗示,协议中的某些条款可能会限制师生在课堂和公共讨论中的自由表达权。这对MIT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创新思维和开放探索一直是其核心精神。
然而,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MIT的坚定立场也伴随潜在风险。特朗普政府历史上因“记仇”而著名,MIT可能面临在未来的联邦资助评审中遭遇隐性报复的风险。然而,MIT显然具备足够的战略资本。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研究中心之一,MIT每年吸引来自企业、基金会和海外合作伙伴的巨额研究投资。尽管联邦资金至关重要,但对MIT而言并非唯一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MIT所积淀的学术声誉和品牌影响力,这些“软实力”远非短期政策压力所能动摇。
MIT的这一拒绝举动可能会成为其他高校效仿的榜样。特朗普政府目前已经将这一联署协议推广到全国范围,倘若更多顶级高校效仿MIT予以抵制,白宫的计划可能会彻底失败。反之,如果大多数高校因资源压力而选择妥协签约,MIT可能会陷入孤立。
客观而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学费持续上涨、录取过程缺乏透明度、一些学校过度注重身份多样性而忽视学术标准等问题。政府希望推动结构性改革,这一出发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路径。如果政府依靠资金激励和惩罚来强行推行政策,可能会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应,因为它触动了学术共同体最敏感的底线——大学的独立治理权和思想自由空间。
如果政府真心想推动教育改革,更有效的方式应当是通过公开听证、专家咨询和多方协商来建立透明的规则,而不是通过财政优势进行“利诱”或“胁迫”。高等教育不同于商业组织,不能简单地套用市场逻辑进行管理。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一旦这些核心价值被侵蚀,再多的财政资源也难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MIT这次果断拒绝,实质上是在捍卫一个原则:大学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推动知识进步和服务人类福祉,而不是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虽然这场较量的最终结果尚未明朗,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封简短却坚定的拒绝信已经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深远的震动,其后续影响将深刻影响未来美国高等教育的走向。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