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海外归国留学生秋季就业发展报告
报告共计:44页
2025海归秋招报告:00后成求职主力,AI与互联网行业最受青睐
随着全球化教育深化与国内就业市场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提升,海外归国留学生(简称“海归”)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人才流动的重要力量。2025年作为海归集中毕业的关键节点,叠加留学低龄化、就业市场“过程衔接”趋势,海归求职呈现出新的结构性特征。近日,《2025海外归国留学生秋季就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基于北上广深四地海归招聘会的580份有效样本,从人群画像、行业偏好、企业选择、岗位倾向及实习规划等维度,揭示了当前海归群体的就业趋势。
从样本人群画像来看,00后已成为绝对求职主力,占比达56%;95后占比29%,90后占比6%,其他年龄段合计占9%。年龄分布上,简历投递峰值集中在23岁(10.9%)、24岁(19.5%)、25岁(18.6%),三者合计占比近50%,海归平均求职年龄为25.17岁,这表明毕业1-3年的“应届/准应届”身份是海归求职需求的关键驱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约8%的在读海归提前参与招聘会,意味着国内就业市场与海外留学教育的关联已从传统“毕业衔接”向“过程衔接”延伸,国际化人才就业规划呈现前置倾向。
展开剩余87%学历结构方面,硕士学历海归占比高达78%,成为求职主要群体,这与英国、澳洲、中国香港等地1年制授课型硕士项目“学制较短、教育资源集中”的特点高度契合;博士占比14%,体现学术研究领域的人才储备;本科占比7%,反映部分学生本科留学后选择深造或直接进入职场的多元路径。留学地区分布上,本科群体更倾向于美国、加拿大,其中加拿大本科海归占比44%;硕士群体以英国、澳洲、中国香港为主;博士群体中,新加坡海归占比16.7%,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专业选择上,不同留学地区呈现差异化特征:加拿大、中国香港海归偏好文社类专业,新加坡海归在理工类、传媒/艺术专业占比突出,澳洲、加拿大海归则更青睐金融/商科专业。
行业偏好维度,全年龄层海归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行业的青睐度最高,但各代际存在细微差异。90后海归在互联网(13.11%)与AI(12.70%)之外,仍对金融(11.89%)、教育与培训(9.84%)等传统高价值行业保持较高选择度;95后海归选择AI行业的占比(16.25%)略高于互联网(10.38%);00后海归则更倾向互联网行业(13.11%),AI行业占比12.70%。性别差异同样显著,男性海归在AI(16.02%)、互联网(13.75%)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比更高,女性海归则偏好教育(10.87%)、文娱(7.41%)、新媒体(5.85%)等服务型、内容创意型行业。
从留学背景与行业选择的关联来看,英国海归聚焦互联网、AI、金融三大领域;美国海归偏好AI、互联网、金融,与其理工类和金融/商科专业背景相呼应;澳洲海归除上述行业外,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占比最高(6.85%);新加坡海归在互联网(19.15%)、金融(17.02%)、电子工程(10.4%)领域集中度高;中国香港海归则对教育行业(13.91%)青睐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海归。学历层面,本科、硕士群体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工程等行业选择更分散,体现这些行业的高兼容性;博士、博士后群体则更倾向AI、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凸显高学历人才对技术深度的需求。
企业类型选择上,外资企业成为全年龄层海归的首选。90后海归除外资企业外,对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的偏好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95后海归倾向上市公司或央国企,对自媒体选择占比最低;00后海归选择更趋多元化,对不同企业类型态度更开放。性别差异上,男性海归更倾向外资企业(24.55%)、央国企(16.69%)、上市公司(16.69%);女性海归则偏好高校/科研机构(12.36%)、政府机关/事业单位(12.01%)的稳定性,以及自媒体(4.12%)的灵活性。
学历与企业选择的关联同样明显,本科海归倾向外资企业(27.80%)和上市公司(18.05%);硕士海归对企业类型选择更均衡,覆盖外资、上市、央国企等多类平台;博士(23.96%)和博士后(33.33%)选择高校/科研机构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硕士群体。专业背景方面,文社类、理工类海归倾向外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央国企;金融/商科海归偏好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及央国企;传媒/艺术海归在“不限企业类型”选项中占比达14.84%,显著高于其他专业。
岗位倾向与职业发展维度,年龄差异映射出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00后海归偏好运营与销售类岗位(20.95%),这类岗位门槛灵活、实践性强,利于快速积累行业认知;95后海归对技术研发类岗位的选择占比提升至18.13%,体现向专业深度岗位转型的趋势;90后及其他年龄段海归则以技术研发类和教育与咨询类岗位为主。性别与年龄交叉分析显示,90后、95后男性海归高度偏好技术研发岗,同年龄段女性海归更倾向创意与内容类、教育与咨询类岗位;00后女性海归偏好运营与销售类、教育与咨询类岗位,00后男性海归则兼顾运营与销售类、技术研发类岗位。
语言能力作为海归的核心优势,与岗位选择高度相关。语言能力“非常熟练”的海归在技术研发、金融与风控类及教育岗位占比最高,这些岗位需高频对接国际前沿文献、参与跨国协作;语言能力“较为熟练”(7-8分)的海归更青睐运营与销售、项目与供应链岗位,核心场景为跨文化沟通;语言能力“一般熟练”(6分)的海归则倾向创意与内容、人资类岗位。薪资预期上,10-20万元/年是多数海归的主流期望区间,其中运营销售岗占比最高;期望50万元及以上年薪的海归中,技术研发岗占比达48.03%,凸显硬科技领域核心人才的高稀缺性。
实习规划方面,31.95%的海归期望在校期间回国实习,64.54%则无此计划。学历差异上,本科海归实习意愿(43.42%)显著高于硕士(27.23%)、博士(21.62%)和博士后(12.67%);专业层面,传媒/艺术(34.45%)、金融/商科(30.92%)海归实习意愿略高于文社类(25.73%)和理工类(28.58%)。海归实习的核心诉求依次为积累国内工作经验(58.11%)、提升职业技能(53.38%)、为毕业后回国工作做准备(38.51%),选择实习单位时,优先考量实习单位知名度(62.16%)、岗位与专业相关度(61.49%),体现对实习质量的重视。
从实习目标行业来看,本科海归倾向金融(18%)、互联网(12%)、教育与培训(10%)、个人IP与新媒体(10%),呈现多元探索特征;硕士海归聚焦互联网(15%)、金融(14%)等高成长性领域;博士海归对金融、教育与培训行业的选择占比均为29%;博士后海归则有50%倾向生物技术与医疗健康行业,与学术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专业背景上,文社类海归偏好教育、服务、互联网企业;理工类海归倾向互联网及细分技术相关行业;金融/商科海归聚焦证券、投行等金融类企业;传媒/艺术海归则倾向新媒体、文娱、互联网企业。
《报告》指出,在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全球人才流动格局持续优化的背景下,海归的就业与实习规划不仅关乎个人职业路径锚定,更对国内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匹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海归群体而言,需结合自身学历、专业、留学背景及职业目标,精准定位适配方向;企业可依托报告洞察优化人才吸引策略,设计差异化招聘与实习项目;相关服务机构则可据此搭建更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共同推动海归人才与国内就业市场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国际化力量。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发布于:广东省升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